时间:1970-01-01 08:00
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题:记者手记:医保谈判博弈的背后
新华社记者彭韵佳、温竞华、林苗苗
回顾过去6年,每当岁暮天寒之际,一年一度的国家医保谈判就会拉开帷幕。空旷的房间里,医保方和企业方相对而坐,一边是全国医保使用量,一边是企业最低报价,“以量换价”,一场场或攻守拉锯、或反复较量的谈判在此“上演”。
对垒的焦点不过是小小“一粒药”,然而正是这小小“一粒药”,却承载着患者的希望、考量着医保的负担、牵扯着企业的利益,也凝聚着背后无数促成这场谈判的心血与努力。
让“孤儿药”不再可望而不可即
“罕见病患儿无药可医已经很绝望,而有药买不起比没药更绝望”“只是为了让没有药用的人能够用上药,不是为了压价”……
这是今年罕见病用药谈判时双方代表的肺腑之言,更是道出了医保谈判的初心:让药回归救人的本质,让患者能够用得上、用得起。
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(PNH),作为一种后天获得性溶血性疾病,反复溶血、血红蛋白尿、肾功能损害、高发血栓等并发症折磨着不少PNH患者。
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现场。新华社记者 彭韵佳 摄
在今年谈判现场,一款可用于治疗3种罕见病的药物――依库珠单抗备受关注。依库珠单抗最早2007年在国外上市,对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、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、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等罕见病有明显作用,但当时的年治疗费用达到300万元。
“一年300万元,要用一辈子,有多少人能用得起?”在采访过程中,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韩冰问道。
作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专家,韩冰深知依库珠单抗对患者的意义,这些年她多次对接研发依库珠单抗的药物公司,为患者呼吁争取用药,但企业评估认为当时国内支付能力不足,选择放弃进入中国市场,患者一次又一次与希望擦肩而过。
“很多人都在等着用这个药,但目前差不多只有10名病人能坚持用药。”韩冰说,时隔十几年后,依库珠单抗终于在中国上市,年治疗费用约在50万元,真正用得起药的人依旧寥寥无几。
进或不进医保,对患者来说像是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。
2023年11月,经过近1个小时的谈判,依库珠单抗谈判成功,降价叠加医保报销,为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带来双重“减负”利好。
曾经,罕见病用药因治疗费用高昂牵绊住无数患者和家庭,而今,13亿多参保人作为单一购买人,让中国医保可以直面罕见病等高价药的瓶颈,今年15个罕见病用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。
让创新药进医保更快点
在2023年医保谈判现场,一款通用名为“谷美替尼”的新药引人注意。
这款新药能有多“新”呢?它的上市获批时间为2023年3月8日,用于治疗以MET为靶点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,属1类新药。
这在今年谈判中并非独一例,历时4天的2023年医保谈判一共进行了148场独家药品谈判,126个新药成功进医保,更有57个是今年上市的新药。
创新药进医保的速度加快,背后是挽救生命的时速较量。
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,2017年以前,国家医保目录内没有1个肿瘤靶向用药,创新药难以惠及更多患者。2018年,国家医保局成立,建立了“每年一调”的动态调整机制,将调整周期从最长8年缩至1年,申报范围主要聚焦5年内新上市药品,给了新药用“最短时间”进医保的可能。
企业谈判代表在场外商量。新华社记者 彭韵佳 摄
相较于乙肝,丙肝更为隐匿,也同样可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。被誉为“丙肝终结者”的丙通沙(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)对所有的丙肝病毒基因型或者未知基因型有着高治愈率。
2019年,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成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,价格从一个疗程近7万元进入“千元时代”――直至今天,那一刻仍让不少患者记忆犹新。
6年来,国家医保目录累计调出395个疗效不确切、易滥用以及临床被淘汰或者即将退市的药品。
6年来,国家医保目录累计新增744个药品,100个肿瘤用药,93个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精神病等慢性病用药。
纳入更多振奋人心的新药、好药,国家医保谈判与时间赛跑,把每一分医保基金都花在刀刃上,博弈的背后不拘泥于一时利益,而是在长远周期中为更多人带来希望。
双向奔赴,为了每一名患者的翘首以盼
谈判环节也是寻求共赢的“双向奔赴”――
在正式谈判前,国家医保局会与参与谈判的企业进行充分沟通,让企业了解药品支付标准测算的思路等。进入谈判环节,医保方会现场打开一个密封好的信封,里面装有谈判药品的“信封价”,也就是谈判底价。底价由医保部门组织专家测算产生,综合考虑药品成本效果、预算影响、医保基金负担等,形成医保基金能够承担的最高价。
医保方谈判专家在现场打开装有谈判药品底价的信封。新华社记者 彭韵佳 摄
在确认底价后,以底价的115%为第一道价格线,如果企业在两次报价后都无法进入,那么谈判失败;反之则进入磋商环节,最终成交价不高于“信封价”。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,是为了在基金能够承受并且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,为老百姓尽量争取更为优惠的价格。
今年,25名医保谈判专家分为5组承担了148个独家药品的医保谈判,不少谈判时间超过了预定的30分钟,有的甚至超过了2个小时,长时间的谈判考验着双方的体力与耐心。
谈判过程中,医保方和企业方的反复“拉扯”更让人感受到焦灼,最终的结果没人能够提前预知。
在参与了多场医保谈判后,记者注意到几乎每次谈判成功后,医保方谈判专家和企业方代表都会松一口气,而每次谈判失败后,双方也无一不是充满遗憾,因为每一场博弈的背后,都是无数患者与家庭的翘首以盼。
虽然谈判的成功与否只体现在企业报价能否进入“信封价”,但从制定方案规则到企业申报,从专家评审到专项测算,再到最后的谈判环节,一个药品成功进医保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与心血。
信息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及时删除,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。
注册/登录获取更多内容
专业
深耕医疗行业9年精准
海量医疗行业人才便捷
求职顾问一对一服务